查看原文
其他

当我们谈跑步时,我们谈些什么?丨睡前聊一会儿

冯雪珺 人民日报评论
2024-09-07

睡前聊一会儿,梦中有世界。听众朋友,晚上好。

无论屏幕前的你平时关不关注跑步,或许都有留意到最近的一则新闻:120余名中国大众跑者跑进巴黎奥运会马拉松赛,来自云南昭通、在厦门工作的女程序员黄雪梅第一个冲线,夺得大众女子组冠军。作为业余选手,黄雪梅成绩甚至超过我国两位专业运动员的奥运纪录,这样的叙事不可谓不热血。但对更多普通人而言,是什么吸引她们步履不停、一路奔跑,背后的故事或许更值得挖掘和书写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。

因热爱而坚持,因坚持而动人。这些大众跑者中,还有来自京东的跑得最快的快递小哥栾玉帅,有受所在城市公共设施条件所限、把公路当做训练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陈为芬,有坚持长跑超过10年的95后徐艺铭……他们的成长轨迹、生活环境天差地别,接触长跑的原因也不尽相同,有偶然被报名比赛的,有健康亮红灯想强身健体的,有想在工作与家庭的时间夹缝中找回自我的,诸如此类。各行各业普通跑者的故事不断被媒体发掘报道,一次次印证,长跑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不遥远。

参赛选手在全民马拉松比赛的起点巴黎市政厅前出发。图片来源:新华社

显而易见,相对其它挑战人体极限的体育运动,或是对场地、装备有要求的贵族运动,长跑的门槛是很低的,想入门不一定需要教练的指引,也不必因为囊中羞涩望而却步。跑步机、公园、路边人行道都可以成为跑道。只要衣着舒适、鞋子趁脚,迈开腿随时可以起跑,甚至每年新闻都会有赤脚大仙跑完马拉松的报道。它对想参与其中的人们一视同仁,花费丰俭由人,唯一的阻碍,恐怕只在于人们自身。而这,也正是长跑运动的魅力所在。正如跑进巴黎奥运会的大众跑者采访时不约而同讲述的那样,不断奔跑,不仅仅是为了刷新更远的距离、更快的配速,更是为了在看似孤独、坚忍的跋涉路上放空思想,以近乎真空的精神世界不断越过耐力极限,获得重塑自我身心的能力

长跑,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身心健康的自救良药。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》发布的一项跟踪了23万人的调查研究显示,每周慢跑50分钟可有效降低27%的过早死亡风险、30%的心脏病风险和23%的癌症风险。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也表明,跑步训练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不仅有着和抗抑郁药物旗鼓相当的作用,还能改善治疗对象身体健康指标,优势一目了然。

对此,笔者有着切身感受。3年前入坑跑步时纯属自救。轻度脂肪肝、焦虑性脱发、长期失眠、手指晨僵……越来越多的亚健康标签,推着我迈出第一步。从跑跑停停的2公里,到一气呵成的10公里,配速从7分多钟跑进5分多钟,日复一日,前述标签被悉数摘去,身体状况明显好转,精神也在一次次长跑后产生的内啡肽和多巴胺中得到疗愈。尽管数据水平在跑步爱好者中实属一般,但我已然收获了比每一个昨天都更好的自己。相信,有着相似经历的不在少数。

在路上,是一种姿态,更是一种态度。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据,全国跑团数量已超过12万个,常年参与跑团活动的总人次超过1000万,2023年全国路跑赛事总参赛规模605.19万人次,过去40年间增长了200多倍。时下,反焦虑、反内卷、反内耗成为普遍情绪,牵引着不少人在休息间隙、工作之余踏上跑道、将纷扰暂抛脑后。正如40多年来每天坚持长跑的村上春树所描述的,跑步的一小时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,凝视自己即可。将意识只集中到如何轮流把两条腿甩到前方去。除此之外,眼下不再有迫在眉睫的事儿。

这正是:

晨曦微露步轻扬,世间纷扰皆相忘。

脚下生风非竞逐,惟愿每日更自强。

大家晚安!

(文丨冯雪珺)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人民日报评论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